10种常见的穴位贴敷疗法特效方


穴位贴敷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依据的,将药物研成细末,用醋、水、酒、透皮剂等打湿贴剂,或用蛋清、蜂蜜、植物油等介质调成糊状,再直接贴敷于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无痛性中医特色疗法。它是传统中医治疗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穴位贴敷疗法应用广泛,受历代医家青睐。本片精选了10多种常见病的穴位贴敷疗法,简单实用且有效无痛苦,不妨试试。

穴位贴敷疗法

1. 感冒

① 处方: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

穴位:神阙、大椎、涌泉;

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末,用蛋清调药,贴敷再神阙、大椎级涌泉穴。此方法针对风寒感冒。

② 处方:淡豆鼓30g、连翘15g、薄荷9g、葱白适量

穴位:凤池、大椎;

方法:将这三味要混合研成细末,用药20g,加入适量葱白,捣成黏糊膏状,贴敷再凤池、大椎,再用冷水滴在药膏上。这个方式治风热感冒。

2. 咳嗽

① 处方:瓜蒌大者1枚、贝母50g、青黛15g、蜂蜜120g;

穴位:肺俞、大杼、后溪

方法:将贝母、青黛混合研成细末,再放连籽、皮的瓜蒌捣融,放蜂蜜入锅加热,将浮沫去除,再放以上三味药,调和成膏状,分别贴敷在肺俞、大杼、后溪穴位上,用纱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1次。此方用于干咳、久咳、热咳等证。

② 处方:白芥子18g、吴茱萸18g、麻黄6g、白凤仙花全草1株;

穴位:肺俞、膻中、涌泉;

方法:前三味药研成细末,凤仙花捣融,用酒调均匀,贴敷于肺俞、膻中、涌泉穴位处。此方用于寒咳。

3. 呕吐

① 处方:白矾、面粉适量;

穴位:涌泉

方法:白矾研磨成粉,加入适量的面粉,用水或白醋调成膏状,贴在涌泉穴。此方用于热性呕吐。

② 处方:吴茱萸(炒)30g、生姜1块、香葱10余根;

穴位:脐腹

方法:将三味捣成饼,蒸热贴敷在脐腹处。此方用于寒性呕吐。

4. 呃逆

① 处方:皂角末10g;

穴位:鼻孔

方法:用一纸筒取少量的药末放入鼻孔中,得嚏即止。此治突呃不止证。

② 处方:姜汁、蜂蜜各等量、丁香10g;

  穴位:中脘、阴都

  方法:将以上三味倒成膏状,贴敷于中脘、阴都穴位。每日1次,此方用于久呃不止证。

5. 泄泻

① 处方:丁香2g、肉桂1g;

穴位:神阙

方法:将其研成末状,用水调和做成黄豆大药丸,放在肚脐神阙穴上。

6. 脱发

① 处方:芫花、红花、制川乌、制草乌、细辛、川椒各3g;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六味,共研为细末,放入适量75%乙醇溶液或白酒中,浸泡一周左右,过滤取汁,备用。每用时,用棉签蘸药液涂擦患部阿是穴处,擦至头皮发红为度。每日1-2次,1个月为1疗程。

7. 牙痛

① 处方:苍盐(炒)12g,青黛1.5g;

穴位:鼻孔

方法:将这两味研成细末,用纸筒取少量粉末,放入牙痛一侧的鼻孔中。

② 处方:全蝎21个、五倍子15g、蝼蛄6个

穴位:太阳

方法:将其研成细末,用葱汁调和成膏状,贴敷在牙痛一侧的太阳穴上。

8. 痤疮

① 处方:黄芩、黄柏、红花、硫黄各等份;

穴位:患处;

方法:上四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用药时,取药末适量,以清水调为糊状,涂敷患处。

9. 咽喉肿痛

① 处方:绿豆粉30g

穴位:颈项

用鸡蛋清调绿豆粉成膏糊状,敷贴在双侧颈项处。每日用药1次。

10. 汗证

① 处方:何首乌适量;

穴位:神阙;

方法:上药研为细末,用水调成膏状,贴敷神阙穴,用纱布固定。此用于自汗证。

以上就是分享的10种常见的穴位贴敷疗法,它们的作用机理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激发经气,起到舒经通络、调理气血阴阳的作用;二是通过贴敷药物渗透皮肤,达到全身或局部药理作用。这样可以减少损伤脾胃,起到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的作用。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劲元堂作为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储存服务

参考文献:

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内容仅供参考,文章中辩证观点仅代表个人,不具有普适性,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针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身体有疾患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文章推荐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