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马-H:米-17直升机

米-17直升机(英文:Mi-17 Medium helicopter)是前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发的一款经典单旋翼带尾桨中型运输直升机。这款机型是苏联航空工业的重要成就。由喀山和乌兰乌德两家航空工厂共同生产的米-17,被北约赋予了“河马-H”(Hip-H)的绰号,形象地体现了它可靠耐用的特性。

于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决定对当时已相当成熟的米-8直升机进行升级换代。核心目标是提升动力、增加载重能力,并显著改善高原飞行性能。这一重任最终落在伊索托夫发动机设计局身上,他们成功研制出单台功率高达1454千瓦(1977轴马力)的TV3-117MT涡轴发动机。这款强劲有力的“心脏”不仅装备于米-17,也应用于水陆两栖反潜直升机米-14和武装直升机米-24。

米-17的诞生经历了有趣的命名演变,其最早的原型机编号为米-18,装备两台TV3-117发动机并采用了米-14的关键部件,这架试验机于1975年8月17日成功首飞,随后交付部队试用,并被正式命名为米-8MT。有趣的是,1981年,米-8MT在巴黎航展上首次向世界展示时,根据当时广告商的建议,其民用型号和出口版本在同一年被赋予了全新的标识——米-17,北约代号“Hip-H”也由此确立。

4403.png

图片由AI生成 若侵权联系删除

从外形上看,米-17与其前辈米-8极为相似,两者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尾桨的位置:米-8的尾桨位于机身右侧,而米-17则沿用了米-14的设计,将尾桨安置在左侧垂直安定面处方将它们都归入了“河马”家族。历经数十年的技术沉淀与发展,米-17凭借成熟可靠的设计和突出的性价比,在国际直升机市场赢得了强大竞争力,吸引了亚洲、南美、中东、东欧及非洲等众多地区的用户包含米-8在内的整个系列总产量已突破万架,其中俄罗斯军队装备约3000架,其余大部分用于出口。

米-17性能提升的核心在于其强大的动力系统。它装备两台TV3-117MT涡轮轴发动机,单台起飞功率高达1454千瓦(1977轴马力),远超其前身米-8这两台发动机的输出高度同步,能够自动维持旋翼处于最佳转速。尤为重要的是其安全冗余设计:当一台发动机意外失效时,另一台能瞬间迸发出1640千瓦(2230轴马力)的应急功率,辅助动力装置借压缩空气起动涡轮轴发动机确保直升机能够安全返航。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野战环境,进气口还可选装防砂尘导流板,有效防止在简陋场地起降时吸入沙石杂物。

在气动布局上,米-17延续了单旋翼带常规尾桨的经典设计。坚固的5片金属主旋翼桨叶与3片金属尾桨桨叶构成了其主要的升力和平衡系统。机身采用金属半硬壳结构,机身安装着两台强劲的发动机,前三点式轮式起落架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着陆支撑。作为一款客货运输型直升机,米-17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宽敞的空间和多功能性。舱内有较大空间可架设担架,舱底设有专用的货物系留环以保证飞行安全为了提升装卸效率,机身左侧配备大型滑动舱门,尾部设计有可左右开启的宽大应急舱门及延伸踏板,极大方便了车辆和大型装备的快速进出。为了延伸航程,机身两侧下部还安装有大型外挂副油箱

在实战演练中,米-17同样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在2005年“和平使命”中俄联合军演中,米-17组成的机降突击编队展现了强大的作战能力:它们以超低空姿态隐蔽突防,在机降部队着陆前,以密集的火箭弹对“敌方”前沿阵地实施了猛烈的火力压制,出色完成了演练目标。

米-17直升机平均高达90%的出勤率和97.5%的任务可靠性,是其能在全球各种复杂恶劣环境下长期高效运作的有力背书,成为高耐用性、高可靠性、高通用性的代名词。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劲元堂作为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储存服务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米—17直升机[DB/OL].百度百科,2025.08.15.

文章推荐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