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托马特反舰导弹:从诞生到服役的技术之路

1967年,埃及使用苏制“冥河”导弹击沉以色列“艾拉特”号驱逐舰,这一事件震惊西方海军,引发反舰导弹研发热潮。在此背景下,该弹1968年由意大利和法国分别开始进行研制,1970年联合,1977年定型生产,其名称“奥托马特”(Otomat)即取自两家公司名称的前缀组合。该导弹成为西方首款采用涡喷发动机实现超视距作战的反舰导弹,采用惯性制导与主动雷达寻的复合制导,配备210千克半穿甲战斗部,可由舰艇、岸基及空中平台发射,主要型号射程覆盖60至300公里,装备于意大利、法国等10国海军 。

该导弹历经多次更新迭代:Mk1型1976年服役,采用涡喷发动机与分段弹道攻击;Mk2型1984年升级中段制导并缩短弹体,射程增至180公里;1990年代推出的Mk3型改进燃料系统与抗干扰能力,射程扩展至300公里。2000年后发展的Block4型新增任务规划与隐蔽突防功能,2004年前后装备于地平线级护卫舰 。意大利奥托系企业主导研制的后续型号特赛奥Mk3采用隐身设计与复合导引头,研发方向包括雷达/红外双模制导、GPS集成及岸舰协同能力强化。

奥托马特.png

图片由AI生成 若侵权联系删除

“奥托马特”反舰导弹Mk-1型的有着独特的攻击弹道,导弹由储运箱发射后,以弹道式航线飞行,弹体两侧进气口之间的火箭助推器(推力34KN)随之将其推至海面以上120m的高度(此时导弹已飞离载舰约600m);助推器燃尽并分离后,涡喷发动机立即点火,与此同时,弹载控制系统开始工作,导弹一边下降,一边调整方向;在降高至水面上20m左右时,导弹转入水平巡航飞行;当飞至距目标12Km时,主动雷达引导头便开机搜索目标,导弹按预定程序再次降高;飞至距离目标5Km左右时,引导头开始跟踪目标,同时导弹突然跃起,爬升至120m高度飞行;瞄准目标后,弹道以7度左右角度俯冲攻击,目标摧毁。该导弹战斗部为210Kg半穿甲爆破弹,内装高能炸药65Kg,可穿透40mm厚钢制装甲,延时触发引信可使弹体穿入目标后爆炸,具有巨大杀伤力。

“奥托马特”是西方第一个采用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推进的超视距作战的反舰导弹。其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实现有效射程为60千米的“奥托马特I”,第二阶段实现最大射程为180千米的“奥托马特Ⅱ”。先后发展了“奥托马特”岸对舰导弹,现正在发展其空对舰型。法国和意大利都享有独立的生产权和出售权。生产中两国都逐步推行国产化,因而就出现了意大利“奥托马特”和法国“奥托马特”。该弹除装备法国和意大利海军外,还出售到埃及、英国、利比亚、秘鲁、委内瑞拉和尼曰利亚等国。装备各种水面舰艇(包括水翼艇)。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文献: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劲元堂作为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储存服务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奥托马特反舰导弹[DB/OL].百度百科,2025.08.11.

文章推荐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