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时疼痛难忍?中医辩症分型与外治疗法

许多女性都曾经历过经期腹痛的困扰,中医称之为“经行腹痛”。这种周期性疼痛通常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轻则小腹隐痛牵连腰骶,重则可能疼痛剧烈甚至晕厥,在青年女性中尤为常见。

现代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无器质性病变)与继发性(由盆腔疾病引起)。中医视角则更为立体:认为疼痛核心在于气血运行受阻或胞宫失养。情绪不畅、肝气郁结、寒湿入侵胞宫,气血阻滞则“不通而痛”;气血虚弱或肝肾亏虚,胞宫失去滋养则“不荣而痛”。其关键病位在于与肝肾功能紧密相连的冲、任二脉。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根据痛经的不同症状,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表现和应对方法也不同,接下来随我一起去看看吧。

4508.png

图片由AI生成 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辨别你的痛经类型

1.寒湿凝滞型: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热敷可缓解;经血色暗紫、量少夹血块;怕冷肢凉,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细紧。

2.气血瘀滞型: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色暗紫带血块;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沉弦涩。

3.气血不足型: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有空坠感;经血色淡质稀量少;神疲乏力、头晕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细弱。

二、外用疗法

针对不同的痛经类型,中医的外治法提供了不同的选择,作者只简单地列举以下两种:

1. 穴位敷贴法(适用气血瘀滞/不足型)

(1)配方:益母草、丹参、桃仁、红花、牡丹皮、木通、当归、川芎、木香、香附、小茴香、吴茱萸各30克,延胡索15克,冰片2克。

(2)制作与用法:药材混合研磨成细粉,密封保存。使用时取药粉6-10克,米醋调为糊状,敷于肚脐(神阙穴)与关元穴(脐下四横指)。覆盖膏药贴固定后,用热水袋热熨15-30分钟,每日两次。月经前一周开始使用,经期停用,每日换药。

2. 温经散寒热熨法(适用寒湿凝滞/气血瘀滞型)

(1)配方:当归、延胡索各100克,红花、花椒、小茴香各50克,青盐或蚕沙300克,黄酒适量。

(2)制作与用法:当归、延胡索、红花、花椒、小茴香混合研磨成粉,密封保存。使用时取青盐或蚕沙入锅炒热至发出“噼啪”声,加入药粉50克混匀,喷入适量黄酒。趁热装入棉布袋,热熨脐部、小腹及腰骶部30-40分钟,凉了更换。经前一周开始,每日1-2次。

三、日常守护

中医强调“治未病”,外治介入黄金期在经前3-5天,能有效预防或减轻疼痛。坚持调理3-4个月经周期,通常能获得显著缓解。而痛经并非单纯的生理现象,更是身心健康的晴雨表。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调护至关重要,要注意情绪管理,避免过度劳累与精神刺激,放下对经期疼痛的焦虑;同时保持动静结合,适度锻炼,增强体质,改善气血循环;平日少食生冷辛辣,经期期间尤其注意忌口。在经期及前后时需特别注意保暖防寒,像腰腹、足部等,避免寒邪入侵。寒性体质者,可配合艾灸温煦胞宫,或用药熨温通经脉。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劲元堂作为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储存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琳.常见病中药外治疗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186.

文章推荐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