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催生的急先锋:英国彗星巡洋坦克

彗星坦克(英文:Tankcruiser,Comet(A34))是二战末期英国巡洋坦克, 彗星坦克曾在二战后的朝鲜战争服役,并一直被英国使用至1958年。

一.研制背景

在二战期间的英国坦克中,“彗星”巡洋坦克是很特殊的一员,它是英国最后一种巡洋坦克,也是一款性能不错但却未能在战争中大显身手的坦克。在1941~1942年的北非战场中,英国装甲部队在北非战场面临严峻的劣势,英国坦克无法有效击穿德军坦克,为此,英军总参谋部紧急启动新型巡洋坦克研发项目,要求研制出更强大火力的坦克。1943年,里兰汽车公司接手该项目,基于克伦威尔坦克底盘实施技术迭代,项目代号A34,1944年2月首辆原型车制成,同年9月进入量产阶段,至战争结束共生产1186辆。

4432.png

图片由AI生成 若侵权联系删除

二、设计技术特点

彗星坦克最大的提升就在于火力,它装备了一门专门为其研制的77毫米HV(高初速)火炮。这门炮是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对著名17磅炮进行紧凑化设计的产物:缩短了炮管长度(至49倍口径)和药室体积,以适配彗星相对紧凑的炮塔空间。虽然威力略低于原版17磅炮,但其穿甲效能已远超克伦威尔的75毫米炮,甚至不逊于美军同时期M1型76毫米坦克炮。为了与17磅炮区分,它被命名为77毫米炮(实际口径76.2毫米)。火炮俯仰角为-12至+20度,备弹61发。辅助武器为2挺7.92毫米机枪(1挺并列机枪,1挺带瞄准镜的前机枪),备弹5775发。

彗星坦克在防护上也进行了加强。炮塔为全新设计,虽然乘员布局(车长在炮长后、炮长在左、装填手在右)与克伦威尔相同,但放弃了克伦威尔外挂附加装甲的做法,转而采用整体焊接结构。炮塔正面和防盾采用厚度为101毫米的铸钢装甲,侧面63毫米轧制钢板,后部57毫米,顶部25毫米。炮塔还安装了烟幕弹发射器。

炮塔旋转驱动由克伦威尔的液压式改为更可靠安全的电动式,最大旋转速度达15度/秒,也可手动操作;炮长配备3倍放大潜望瞄准镜,车长指挥塔则拥有8具潜望观察镜和1具潜望瞄准镜,极大提升了战场态势感知能力。炮塔后部的大型储物箱还巧妙地起到了配重作用。

彗星继承了克伦威尔的动力装置———V型60度水冷汽油机,最大功率为600马力,然而,由于装甲增强导致车重增加,其单位功率从克伦威尔的22马力/吨降至18马力/吨,最高时速也从61公里/小时降至51公里/小时,这使巡洋坦克的快速性打了一个折扣,

传动装置沿用Z5型“迈里特—布朗”变速箱(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行动装置仍为经典的“克里斯蒂”式悬挂,但为适应增重进行了强化:螺旋弹簧强度提升,每侧采用5个大直径负重轮,并增加了4个托带轮。这一改进显著抑制了高速行驶时上支履带的剧烈振动,大幅提升了乘员的乘坐舒适性。坦克最大行程约为200公里。尽管速度略有下降,彗星依然保持了巡洋坦克应有的良好机动性。

三、服役历程

“彗星”巡洋坦克于1944年12月开始装备英军第11装甲师的第22装甲旅,不久,第11装甲师的第29装甲旅离开建制开赴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附近,装备车型也由“谢尔曼”坦克换装为“彗星”坦克。但是,到了1945年初,为了准备莱茵河战役,第29装甲旅又重新换装为M4“谢尔曼”坦克,并前出到荷兰和德国的边境,因此,“彗星”坦克自装备部队到二战结束在战场上发挥威力的机会十分有限。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劲元堂作为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储存服务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彗星坦克[DB/OL].百度百科,2025.08.16. 2. 武器百科.彗星式坦克[DB/OL].武器百科,2025.08.16.

文章推荐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