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暮年归隐处:罗贯中与鹤壁的山水之缘

在淇水河畔的许家沟村古窑洞中有一面斑驳的石壁,七百年前,有一位白发老者在此埋首疾书,笔下的金戈铁马、英雄豪情化作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巨著——他便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这位以《三国演义》照亮中国文学星空的“湖海散人”,生命的最后篇章竟与河南鹤壁的山水紧紧相连。

元末天下动荡,罗贯中曾投身张士诚起义军,并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结识。明朝建立后,因曾反对朱元璋,为了避祸远走他乡,约14世纪末,他辗转至鹤壁西北淇水北岸的许沟村(今属淇滨区金山街道),这里三面环山、林木蓊郁,“峰峦叠嶂秀拔,淇水环流澄清”,宛如世外桃源。

罗贯中.png

图片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隐居期间,他将原名“罗贯中”改为“许贯中”,融入当地许氏家族,村中至今保存着其居住的窑洞,窑前明代万历古碑记载:“罗贯中隐居在此地时改名为许贯中”。在此清幽之境,他完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修订,并参与整理《水浒全传》,将毕生才学倾注于这两部传世经典。

罗贯中与鹤壁的渊源不止于许沟。距此不远的白龙庙村,元明时期的古庙戏楼间,仍流传着他采风创作的故事。《水浒传》中“白龙庙英雄小聚义”的篇章,正是取材于此地风物,村人为纪念他,特在庙中塑像供奉。淇河沿岸的山水胜景与历史遗迹,为他的创作注入了鲜活的地气与灵思。

1996年,山西省社科院孟繁仁等学者经考证确认许沟为罗贯中隐居地,立碑纪念,由红学家冯其庸题写“罗贯中晚年隐居地”碑文。今日的许沟村,巧妙融合“三国文化”与乡村振兴,通过3D墙绘再现《三国演义》经典场景,打造出“一步一风景,一步一故事”的文化长廊。

作为鹤壁2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之一,许沟与周边白龙庙、西杨邑等古村共同构成“北斗七星”传统村落群。这些“活态博物馆”承载着罗贯中曾浸润的中原文脉,也因文旅融合发展焕发新生——村民返乡创业,古窑洞旁飘起茶香,石板路上响起游客的笑语。这位开创中国长篇章回小说先河的文学巨匠,在淇河畔以笔为犁,耕拓出中国叙事文学的沃野。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劲元堂作为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储存服务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罗贯中[DB/OL].百度百科,2025.08.11. 2. 百度百科.罗贯中[DB/OL].百度百科,2025.08.11.

文章推荐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