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夏天热到像蒸笼一样,连空气都变得黏糊糊时,老人们总会念叨:“入伏喽!”没错,这就是传说中的“三伏天”——一年里最闷热潮湿、最考验人的一段日子。而今年的三伏天早已伴随着7月20日的到来早已悄然来临。
这“伏”字,可藏着古人的大智慧。它的本意是“潜伏”,而在此时,就暗示着阴气被旺盛的阳气压制,只能暂时躲藏。古人用“干支”纪日,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算起,就进入了“初伏”。再等十天或二十天进入“中伏”,最后在“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迎来“末伏”。听起来有点绕?简单说,三伏天通常横跨在公历七月和八月,总共30天或40天,妥妥覆盖了盛夏最热的时段。
为啥三伏天这么难熬?高温高湿是它的杀手锏。太阳像个大火球,地面被烤得滚烫,偏偏夏季雨水也多。当高温撞上高湿,空气里水分饱和,咱们身上汗液蒸发就变得格外困难——汗排不出去,身体散热效率大打折扣,闷热感就死死缠住你不放,人像待在桑拿房里,浑身黏答答的,干啥都提不起劲,这就是常说的“桑拿天”。
而对付三伏天,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依然管用:
1.“躲”字当头:最热的晌午时分(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能不出门就别出门。如果必须外出,遮阳伞、帽子、透气衣物全副武装,千万别逞强。
2.喝水有讲究:别等到渴得嗓子冒烟才猛灌水。小口、慢饮、勤喝,温开水或淡茶水最好,冰镇饮料虽一时痛快,却易伤脾胃。出汗多时,加点盐分或者喝点含钾的淡盐水、绿豆汤,补充流失的电解质。
3.饮食要“清”“淡”:油腻辛辣的大鱼大肉先靠边站,多吃新鲜瓜果蔬菜。冬瓜、丝瓜、黄瓜、苦瓜是清热好手,绿豆汤、荷叶粥更是传统的消暑良伴。来点酸梅汤、柠檬水生津开胃,也极好。但同时也要注意不可过度贪凉,大量饮用冷饮会损伤脾胃,尤其是大汗后受凉还可能引起血管剧烈收缩,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图片由AI生成
4.空调别太“贪凉”:空调房是避暑港湾,但温度别打得太低,26℃左右比较舒适。尤其注意别对着冷风直吹,小心“空调病”找上门。开空调时关好门窗,但早晚凉爽时务必开窗通风,让新鲜空气流动起来。
5.试试老祖宗的清凉法宝:在傍晚,一把轻摇的蒲扇,一张凉丝丝的竹席或草席,甚至一个透气的竹夫人(一种竹编的抱枕),都能带来自然舒适的凉意。
图片由AI生成
关照“重点人群”:老人、孩子、户外工作者和有心脑血管基础病的朋友,要格外警惕中暑。家人多提醒他们补水、休息,留心观察是否有头晕、恶心、乏力等不适。“情绪中暑”也是伏天大忌,闷热容易让人烦躁不安,保持心平气和,听听舒缓音乐,比什么都强。
三伏天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季节考题。它提醒我们尊重规律,在酷暑中放慢脚步,学会照顾自己。只要方法得当,这段“苦夏”也能过得清爽安然——别跟老天爷较劲,顺时避暑,才是真正的清凉智慧。这粘人的伏天,身体比天气预报记得更清楚。
参考文献: 1.百度健康.三伏天怎么养生好?[DB/OL].百度健康,2025.7.30. 2.河南疾控.今天,入伏了!.河南疾控,2025.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