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虫夏草真假对比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提到冬虫夏草大家都知道是名贵的中药材,其营养价值丰富,但是如果让其进行辨别真假,相信很多人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分辨,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冬虫夏草的辨别方法。</p>
<p><a title="冬虫夏草真假对比" href="/getfile/image/byoid/62be46d47b5669075c631a26.jpg"><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getfile/image/byoid/62be46d47b5669075c631a26.jpg" alt="" width="444" height="333" /></a></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什么是冬虫夏草?</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虫草属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的尸体的复合体,冬虫夏草味甘性平,归肺、肾经,中医认为冬虫夏草具有补肺益肾、止咳化痰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冬虫夏草不仅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还具有丰富的养生功效。</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冬虫夏草的真假对比:</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冬虫夏草一般生长在高海拔的雪山草甸上,因此采集比较困难,加上营养价值高,比较昂贵,因此出现很多伪品。判断冬虫夏草真假其实比较简单,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if !supportLists]-->1、<!--[endif]-->首先我们要看冬虫夏草的颜色,真的冬虫夏草虫体的颜色一般呈深黄色或浅黄棕色,草的部分就像干枯的树枝一样的颜色,颜色比较深。反之则为假的冬虫夏草。</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if !supportLists]-->2、<!--[endif]-->再观察冬虫夏草的外形。真冬虫夏草的虫体上环纹,并且是有规律的排列,三环一组,假的冬虫夏草没有,假冬虫夏草是用模子灌出的,一面是平行的条纹,一面是兑成的凸点。</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if !supportLists]-->3、<!--[endif]-->看虫草足的对数。真的冬虫夏草一般有八对足,假的冬虫夏草的组数多少不一。</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if !supportLists]-->4、<!--[endif]-->感受重量,真的冬虫夏草会比较轻,搓揉虫体或者子座不会有掉色的情况,而假的冬虫夏草则会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if !supportLists]-->5、<!--[endif]-->看段面。真的冬虫夏草我们会发现断面为白色,中间会有一个细小的呈V字的黑色形状。</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if !supportLists]-->6、<!--[endif]-->闻味道,真的冬虫夏草会有一种如同菇类的清香腥味,而假的冬虫夏草则没有这种味道。</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冬虫夏草的食用方法:</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冬虫夏草作为养生药材,既可以煲汤也可以泡茶食用,冬虫夏草泡茶食用是比较简单的食用方法,比较适合忙碌的人群以及上班族食用,准备2-3根冬虫夏草,用烧开后的水进行冲泡,焖泡10分钟左右就可以饮用了,当喝到茶水没有味道时,把冲泡的虫草进行嚼服。</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冬虫夏草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对于机体虚弱,肾虚咳嗽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以上就是关于冬虫夏草的真假对比,大家有哪些疑问可以评论区留言。</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劲元堂作为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储存服务
参考文献:
[0]孙晶丹 曲小月 胡蓉 徐丽丽 江飞.孕产期同步营养速查手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ISBN 978-7-5537-5637-0
[1]成泽东 孙平.超简单艾灸消百病全书[M]江苏:江苏凤凰科学科技出版社,2016.ISBN 978-7-5537-3330-2